專利布局依靠不同專利之間的相互協同作用形成一張巨大的保護網,以便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專利布局以專利挖掘為基礎,在不同階段從不同角度發掘創新點,并得到各項專利授權。其主要作用可以歸納為3個方面:其一,形成核心技術壟斷,成為產業鏈的上游,占據大量市場份額,靠專利許可就能實現巨額營利,比如華為5g專利。其二,對抗專利風險,形成防御壁壘,避免其他同行申請相關專利或對現有專利造成威脅。其三,專利挖掘形成細分領域,形成新興行業。
專利布局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要考慮技術狀況,通過核心技術挖掘產業上下游的創新點,通過競爭對手的專利技術挖掘外圍技術。第二是時間、地域狀況,專利技術要與企業的生產經營高度適配,至少保證在一定時間、不同地域的專利環境,包括法律環境、市場以及競爭對手的狀況。第三是對現有資源的把握,專利布局要素多,耗時長,需要一定的資金儲備和人員配備。第四在于厘清專利布局所有類別,盡量產出高質量發明專利,適當組合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
常見的專利布局策略有四種:路障式布局、地毯式布局、包圍式布局、口袋式布局。路障式布局的成本較低,但一般是基于競爭對手的布局失誤,打擊競爭對手,給其造成障礙,對于自身形成整體產業鏈作用并不大。地毯式布局可以有效抵御競爭者侵入自己的技術領地,不給競爭者進行規避設計和尋找替代方案的任何空間,但是成本高昂。口袋式布局可以誘使對手為了規避專利侵權而選擇難度較大的研發方向,但前期可能較難把握對手的研發方向造成失誤。包圍式布局可以獲得與擁有基礎專利或核心專利之競爭者進行交叉許可談判的籌碼,在專利許可談判時占據有利地位,但也是基于對競爭對手的判斷,不好把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