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專利的重要性,我覺得一句話概括為:產品未動,專利先行。
什么是專利?
我國專利法規定有三種專利,它們是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并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 20 年,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 10 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
發明專利: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他們的結合所提出的適用于實用的技術方案。
外觀設計: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結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適用于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
專利布局的目的
專利布局并不是一種毫無目的,僅僅以數量取勝的專利申請行為。一般來說,專利布局是企業自身發展戰略和商業模式的需要,是對兩者的強有力支撐。盲目的專利申請不僅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可能會錯失最佳的專利布局時機,或是給競爭對手的攻擊或模仿留下較大的漏洞。盲目的專利申請實際上無法有效發揮專利的基本保護功能,不能借這些專利實現對企業產品或技術的強有力保護,最終會導致企業在商業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這一點,看看諸多 IT 巨頭被迫支付的專利授權費用就知道了。
專利布局的重要性
專利布局是企業實施專利戰略的起點,而且貫穿整個專利戰略的實施過程,對企業專利傳略的實施效果,乃至企業發展愿景和目標的完成都至關重要。
專利布局 & 專利挖掘
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工作重心不同。專利挖掘是如何從發明人憑借其意識自發地提出專利申請,發展為專利人員和技術人員主動發現、挖掘出更多適合申請專利的技術點,主要針對專利產生過程。專利布局強調通過合理的設計和規劃,構建系統化的、有組織的、有競爭力的專利組合,強調的是支撐和服務于商業競爭需求和商業競爭布局的專利部署,是專利包的構建。
IT 企業專利布局現狀
IT 企業大致分為三層:
硬件,主要指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的主機和網絡通信設備;
軟件,用來存儲、獲取、處理數據和信息的各種軟件;
應用,指分析、評估、使用各種數據和信息。
最近幾年時間里,智能手機廠商之間的專利訴訟時常能夠看到,這也是 IT 行業內專利保護愈來愈被重視、利用的體現。以手機芯片為例,法國一家公司在 2016 年發布的《芯片行業專利分析及專利組合質量評估報告》顯示,芯片專利數量在過去的 18 年時間里實現了 6 倍的驚人增長,2001 年開始呈現穩定增長趨勢,2010 年依賴專利申請的節奏加快,2013 年底已經超過 4 萬件專利,截止 2015 年年底已公開的申請數量接近 300 件。
蘋果起訴三星專利侵權的這件事,斷斷續續六年,2016 年美國法院判定三星侵犯蘋果 iPhone 的三項設計專利,要求三星向蘋果賠償 3.99 億美元。三星也承認侵犯蘋果的三項專利,但認為賠償金額不合理,最終上訴到最高法院。美國最高法院近日作出裁定,認為雖然三星侵犯蘋果設計專利,但無需賠償如此大的金額。案件將重新在下級法院繼續審理,決定新的賠償數額。
上面這個例子體現了美國 IT 企業極強的專利保護和專利布局意識。我們來看看高通公司,它之所以可以成為 3G 時代的壟斷霸主,正是源于其手握核心專利和標準必要專利的成功布局。高通公司研發的 CDMA 通信技術成為全球三大 3G 標準的基礎,任何一家手機廠商都不得不向其繳納專利費用。4G 時代,為了抵制高通的壟斷行為,業界在指定標準時不再繼續采用 CDMA 技術,但是高通手上還有其他牌,它儲備了其他核心專利。
再看看其他美國企業。IBM 公司多年來蟬聯專利持有量第一,僅 2014 年的授權專利就達到 7537 項。不僅自身專利產出量大,該公司還根據業務轉型、產品擴展、技術儲備等多種因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大量的專利并購。
國內,小米公司為了彌補專利儲備不足的短板,不斷收購 Intel、博通、微軟等公司的專利包。
IT 領域的專利布局難點
和傳統行業不同,IT 領域的技術更新太快,迭代周期短,尤其是 APP 這類軟件產品的生命周期很短,但是無論申請哪種類型的專利都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獲得授權,企業專利申請應該盡早進行,且有選擇地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進行專利布局。
特別注意的是,軟件產品由于其產品無形化,不符合實用新型保護客體要求,因此只能申請發明專利保護,或者對其呈現出的交互界面可以采用外觀設計專利保護。
IT 領域專利布局策略
專利布局策略大致可以分為改進方案布防、結合標準布防、產品立體布防、友商聯合布防、顯性特征布防、上下游全面布防等幾類。
1、改進方案布防:IT 領域一開始是以硬件為核心的傳統 IT 時代,硬件改進和軟件改進的界限較為明顯,隨著智能硬件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現階段的 IT 產品通常是基于智能硬件和控制軟件構成的整體解決方案。IT 產品的專利布局應當采用自底向上或者自頂向下的方式,針對硬件結構改進、硬件驅動方式改進、通信方式改進、控制邏輯改進、程序算法改進、人機交互方式改進等多層級設置專利布局點,并輔以商標保護、集成電路設計、軟件著作權等多種知識產權保護形式對產品進行全方位的布防。我們正處于人工智能、物聯網的開創年,錯過了移動互聯專利布局的企業這次別再錯過了。
2、結合標準布防:軟件產品的技術創新存在易改進、易規避的問題,這是因為創新點往往在于技術問題的發現,發現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后,其技術實現本身并沒有太多的創造性勞動。例如,一套核心業務處理流程或者算法模型經過適應性的參數調整后很容易被用于不同的應用場景,從而形成不同的解決方案,因而,應用場景的擴展也是預防規避設計的重要手段。企業可以圍繞核心方案或者基礎方案進行專利布局,同時需要充分考慮可能衍生出的各種改進型方案,以多組權利要求或者專利組合的形式進行發散式保護,防止競爭對手同歸規避設計輕松繞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這就是為什么專利工程師往往希望研發工程師針對某一項保護權利提供多種方案。
3、上下游全面布防:特別是涉及到硬件的 IT 企業,很多產品是由不同的零部件供應商提供配件、由 OEM 廠商完成裝配,這一生產過程中涉及大量的上下游企業。物聯網、云平臺來了,單一的信息處理設備逐步被開放、互聯環境所取代。移動互聯網提供了任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接入網絡的可能。網絡運營商、平臺提供商、服務提供方、產品提供方等多方多參與到了產品使用的生態系統。在這一情況下,專利布局應該將產品從設計、生產、銷售、使用等多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假定為侵權對象。我們需要針對性地進行布局和多重專利組合,這一點對于研發工程師來說太難了,需要專利工程師從業務角度給予積極指導。
4、友商聯合布防:我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全球的自動售貨機大多數掌握在日本企業手里,而且是幾張日本企業,而這幾家日本企業互相進行專利保護、人才和技術共享,實現了共贏局面。日立、松下、東芝、JVC、三菱電機、時代華納六大技術開發商組成的 6C 聯盟,為了應對安卓陣營,由蘋果、微軟、黑莓、索尼和愛立信聯合成立的 Rockstar 專利聯盟,這些友商之間或者以共同申請人的方式,或者以構建專利池的模式,或者以交叉許可的形式,實現強強合作,聯合布防,讓后來者無法跨越。這讓我想起了對于肯德基、麥當勞的段子,每天早上雙方對視著開店,但當第三家快餐店出現時,這兩家巨頭會聯合驅趕。
5、顯性特征布防:基于計算機程序改進、人工智能算法改進的軟件產品在侵權舉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創新點在于底層算法改進的專利技術。我們研發工程師應該盡量從功能面描述技術方案,針對容易獲取侵權證據的顯性特征進行專利布局。例如,蘋果與三星的涉案專利是滑動解鎖、多點觸控,這類都是與人機交互技術相關的,很容易讓對方很難受,達到專利布局的目的。
6、綜合標準布防:IT 領域的核心技術更多集中于操作系統、通信協議、核心算法等底層架構,這類布局很難有效進行,可以通過參與行業標準制定,更多掌握行業內的話語權,將標準制定與專利布局有機結合。
專利布局巧妙案例
時間占先性:美國的延續申請分為三種情況,即分案申請、繼續申請、部分繼續申請。這三種延遲申請都能夠全部或者部分享有較早申請的申請日。蘋果公司充分利用延續申請的時間占先性,在規定允許的范圍內對發明進行持續改進,并進行完整保護。例如 2001 年獲得授權的專利,持續申請了分案申請后,讓保護期限延長到了 2018 年。
臨時申請:美國的臨時申請只要求申請人提交說明書和附圖,不需要提交權力要求書(這項編寫較為復雜、耗時),既可以起到確認優先權的作用,又不會成為專利權保護期限內的時間起算點。例如,蘋果公司在申請 Siri 相關的一項專利時,就采用了這一策略,2010 年 1 月 18 日,該公司提交了一份 163 頁說明書和 49 頁附圖的臨時申請,在 12 個月的寬限期內提交了 74 項權利要求的正式專利申請,并于 2011 年 9 月 30 日再補充了具有 43 項權利要求的部分繼續申請。
多地域專利布局:2013 年 7 月,蘋果公司在歐洲獲得了一項專利授權,該項授權大多數移動設備都采用的圖片瀏覽方式以及用戶滑動時設備的反應。大家注意,蘋果公司就該技術主題在全球提出了超過 480 項同族專利申請。
定向收購:2012 年,蘋果公司花費 3.56 億美元并購指紋傳感芯片制造商 AuthenTec 公司,繼承了該公司大量與指紋識別相關的專利,迅速補強己方的專利儲備。緊接著,2013 年,蘋果公司就推出了具有指紋識別認證功能(Touch ID)的 iPhone5s 手機。
工程師的作用
目前 IT 企業專利工程師的角色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類:
1、作為代理人和發明人的接口
企業的專利業務外包給專利事務所處理。該類型的專利工程師作為事務所的代理人與企業的研發人員之間的橋梁,協助兩者之間的溝通,監控并督促進度落后的一方完成應盡的工作,保證企業專利計劃。具有一定經驗的接口,還可以通過一些基本的信息檢查代理人的工作質量,例如權利要求的數量是否太少、說明書的內容是否明顯少于交底材料。
2、作為技術聯系人
企業的專利業務外包給專利事務所處理。除了上述的接口的工作以外,該類型的專利工程師還熟悉研發工作和研發相關技術,能夠部分解放發明人,在申請文件撰寫、審查意見答復、翻譯等階段,替代發明人回答技術問題。
3、作為企業內的專利代理人
企業的專利業務通過內部人員完成。該類型的專利工程師與發明人之間通過書面和面談的方式進行交流,并進行撰寫申請文件、答復審查意見等工作。該類型的專利工程師可以減少外包成本,但不能減少發明人的時間投入。
4、綜合型專利工程師
企業的專利業務通過內部人員完成。該類型專利工程師既作為本領域的研發人員深入理解企業的技術,又作為專利代理人開展專利相關的業務。不僅可以有選擇的與事務所開展合作,還能大幅度降低研發人員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不僅可以規模化布局專利,還能分析現有技術的發展狀態和發展方向,為研發工作提供支持。
寫在最后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做好創新點的挖掘和專利布局是未來專利運用的戰略保障。為了擴大對外投資,形成國際競爭優勢,我們必須做好海外知識產權布局,目前制約我們的主要還是缺乏布局規劃,缺少專業人才。對于我們研發工程師來說,編寫專利發明是我們的一項日常工作內容,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在公司配備的專利工程師幫助下,研發工程師可以加快專利布局。
延伸閱讀: